版权归武汉市葆春蜂王浆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武汉 鄂ICP备13014596号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工业园发展
大道8号
全国热线:400-804-1989
咨询电话:027-82848652
电商专线:027-61818067
电子邮箱:RoyalJelly@baochun.com.cn
新闻资讯
小蜜蜂,大产业,河南省蜂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
分类:
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
2019/11/01
浏览量

1、河南省养蜂业发展现状
1.1 河南省养蜂的区位优势明显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地区,黄河中下游。全省面积16.7万多平方千米,总人口10 662万人。平原广袤,大河纵横,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位居南北气候交界处,发展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蜜源植物丰富,是重要的蜜源地和蜂产品集散地。丰富的蜜源植物为河南省蜂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对促进河南省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河南省现已成为主要的蜜蜂产品商品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1.2 河南省养蜂的季节性分明
河南省养蜂生产以省内转地饲养、全年饲养强群、利用多个蜜源连续生产蜂王浆为主要特点。早春2月,蜂群转到信阳地区、南阳盆地进行春繁,或到云南、湖北省北部地区进行春繁;3月末或4月初,进入南阳、信阳、驻马店地区油菜、紫云英场地取蜜,同时根据蜂群群势发展酌加继箱开始生产蜂王浆;
5 月初在豫南、豫东地区采集泡桐、刺槐,随后利用气候、地貌差异转入豫西、豫北再采刺槐、柿树;6月上旬,转入新郑、内黄、灵宝二大区采集枣花后再转入豫西、豫北山区采荆条,或在豫东地区采牧草花;8 月中旬,入南阳、驻马店的芝麻、棉花主产区;9 月中旬,撤掉继箱,密集群势,进行秋季繁殖,结束本年蜂王浆、蜂蜜生产,抓紧培育越冬蜂,为来年打下基础。
1.3 河南省蜂产业取得的成绩突出
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养蜂学会的指导下,在各级行业协会带领下,在广大蜂农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蜜蜂养殖、蜂产业加工、蜂机具生产、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蜂产品产量、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蜂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1.3.1 养殖量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的蜂群总数、蜂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全省蜂群养殖量近70万箱,约占全国的8%;蜂产品产量8.8万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7%,全省年生产加工、销售蜂蜡近9 000 t (含400 t巢础),数年来位居全国第一,蜂胶约250 t,小蜜蜂为河南省蜜蜂产业“酿造”了10多亿元的“甜蜜”产值,加上蜂机具经销,行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河南省蜂产品出口1 136批,共计3 603.1t,产值6822.45万美元。
1.3.2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培育了一批知名的蜂业企业,在许昌、郑州等地,以蜂产品加工和贸易为切入点,培育出了如长葛杰利、河南蜜乐园等省内外知名蜂业生产加工经销企业120余家,从巢础、蜂箱,到喷烟器、蜂衣蜂帽、摇蜜机、割蜜刀、移虫针等,产品齐全、门类众多。使河南省成为全国蜂产品加工、出口大省,2017年出口蜂蜜26 000 t左右,年生产加工、销售蜂蜡近9 000 t,蜂胶约250 t,均位居全国前列。
1.3.3 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近几年来,省蜂业商会、各市、县蜂业协会相继成立,架起了各级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提升了社会对蜂业的关注度。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市养蜂学(协)会有30余家,全省登记注册的意蜂和中蜂养蜂专业合作社65家左右,大合作社有会员500多户,小合作社也都在30户以上。行业组织的成立在提供社会化服务、人才培养、产业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3.4 批准建设中蜂保护区
中蜂是在特定蜜源气候下的产物,是不可或缺的地方遗传资源,建立保护区是保护中蜂最好的办法。为进一步保护全省的生物多样性,2019年1月2日,河南省畜牧局正式批复辉县市设立省级中蜂保护区(河南省畜牧局公告(第164号)发布),辉县市省级北方中蜂保护区的批复和建设是河南省第一家,开创了河南省北方中蜂保护区建设的先河,必将为河南省中蜂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河南省栾川县申请设立北方中蜂保护区的请示材料正在逐步完善中。
1.3.5 新建3家北方中蜂种蜂场
积极支持申请单位做好申报《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相关工作,经过多方努力,河南省淅羽蜜蜂育种场、西峡德森蜂业有限公司、栾川县潭头镇隆祥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获批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蜂场的成立,必将引领全省蜂业供种制种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1.3.6 实施国家和省级蜂业质量提升项目
根据《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实施蜂业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农办牧[2018]40号)文件要求,围绕全省蜂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在“四化”(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面开展项目建设;完善蜂产品质量检测手段;支持创立优质品牌,健全蜂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鼓励国家级示范区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省蜂业转型升级和蜂产业发展。河南省最终确定卢氏县为国家级高效优质蜂产业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县,西峡县老界岭种蜂场(河南省淅羽蜜蜂育种场)为国家级蜜蜂良种场建设单位;栾川、方城、桐柏和商城4个养蜂大县为省级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县,项目总投资898.7万元。
1.3.7 提高农作物效益,助力精准扶贫
蜂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特色产业,对保证植物授粉和农业丰产丰收具有显著作用。据统计,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增加的产量相当于扩种5%—10%的耕地,同时,蜜蜂为农作物授粉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一箱蜜蜂一年能够产10 kg左右的蜂蜜,每千克蜂蜜的价格在120—160元,每个贫困户养殖5箱蜜蜂,一年就有7 000多元的收入,如果管理得好,5箱蜜蜂还能扩大养殖规模,而且养蜂不占农用地、不占劳力、不占农工时间,更重要的是有益于环境,是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2 河南省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蜂业发展虽然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河南省蜂产业依然大而不强,正处在由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科技创新能力、标准化生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一段时期,随着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蜂产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外蜂产品的持续冲击,整个行业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蜂产业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唯有坚持在科技上创新图强,在行业上树品创优,才能做优做强。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2.1 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大蜂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广蜜蜂饲养标准和规范,推动机械化饲养,推广成熟蜜生产,提高饲养效益,解决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疫病防控,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2.2 大力推广普及蜜蜂授粉增产技术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示范,鼓励和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普及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比例,促进蜜蜂授粉业的产业化发展。
2.3 加强资源保护与利用
按照《畜牧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大对蜜蜂资源场、保护区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对重点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予以支持,提高资源保护能力。加强种蜂场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蜂群质量。
3、河南省蜂业发展的布局
河南省将围绕全省蜂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一会、两区、两中心、九基地、四示范”。着力以产业布局为中心,以点带面,以小带大,全面推进河南省蜂产业的发展。“一会”是指以河南省蜂业商会为主,全省一盘棋,将养蜂业纳入行业发展管理规划,促进产业规范、稳定发展。加强河南省蜂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建成蜂产品质检中心,提升蜂产品质量。
“两区”借助郑州航空港区、长葛蜂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中心,努力将河南打造成全国甚至世界蜂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如保持蜂蜡8 000 t、蜂胶250 t和蜂花粉5000 t的龙头地位,争取年蜂蜜产销总量达到4万t、制造蜂箱30万套以上,取蜜机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两中心”是整合新乡养蜂综合试验站、地方蜂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力量,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和蜂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提高蜂产品的市场价值。
开发好“九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刺槐蜂蜜生产基地:中牟、长垣、内黄、民权等黄河滩区,卢氏、灵宝、陕县、济源、新安等山区;二是荆条蜂蜜生产基地: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和崤山等山区;三是枣花蜂蜜生产基地:
灵宝、内黄、新郑、南阳等传统枣区以及各山区酸枣;四是芝麻蜂蜜生产基地:驻马店、南阳、周口;五是山花蜂蜜:洛阳、三门峡;六是丹参蜜、山茱萸蜜开发基地:方城、西峡;七是夏枯草蜂蜜开发基地;八是栾树蜂蜜开发基地;九是苹果蜂蜜开发基地;推广好四个示范中心建设:宁陵县、虞城县酥梨蜜蜂授粉示范中心;郑州市草莓蜜蜂授粉示范中心;开封市西瓜蜜蜂授粉示范中心;灵宝市苹果蜜蜂授粉示范中心。
(来源::《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2019年 第4期 作者:吉进卿 韩露 左瑞雨 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