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武汉市葆春蜂王浆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武汉 鄂ICP备13014596号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工业园发展
大道8号
全国热线:400-804-1989
咨询电话:027-82848652
电商专线:027-61818067
电子邮箱:RoyalJelly@baochun.com.cn
新闻资讯
恩施州中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分类:
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
2021/04/24
浏览量

恩施日报讯(通讯员邓兴潮)来自州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州养蜂户达38208户、蜂群25万群、产值3.5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1.8倍、2倍、2.3倍、2.3倍;全州蜂业企业达到9家,其中全产业链企业2家,养蜂合作社达到50家,建成首条蜂蜜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十三五”期间,我州中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促进中蜂产业健康发展,我州成立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养蜂协会,编制《恩施州蜂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
建强良种繁育体系,保障中蜂产业发展。来凤县三胡乡茨竹槽武陵山中蜂良种培育基地建成投产,年产销蜂王8.9万多只。自主研发出“尚蜂寨l号大脾蜂王”,深受市场青睐。湖北峰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成标准化繁育场4个,年产销蜂王1万多只。
创新养殖模式,通过利益联动促进中蜂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采用代养、寄养、自养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链接,创新养殖模式,推动蜂群数量快速增长。
恩施州尚风寨蜂业有限公司的“343股权分享式产业发展”(股权分配和利润分红公司占30%、村级组织或产业带头人占40%、蜂农占30%)模式,当年蜂群数量同比增长超过22%;鹤峰县峰鹤公司的“十群万金”(养殖中蜂10群,年收入1万元以上)、国鑫农场的“1528”模式(1户贫困户养5群蜂、种2亩蜜源植物,当年收入8000元)模式,蜂群数量均实现两年翻一番。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科技支撑中蜂产业发展。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成为我州中蜂产业发展主要技术支持单位,选派多名国内蜜蜂顶级专家到恩施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利用远程技术,开展蜂业管理专业人员培训100人次;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开展中蜂养殖技术人才培训1700人次;在来凤县三胡乡创办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500人次;州林业局制定出台《恩施州2020—2021年蜜源植物基地建设行动方案》,计划投入国土绿化项目资金1.5亿元,支持100个村建设5万亩蜜源植物基地。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驱动中蜂产业发展。争取财政资金投入。2019年至2020年,农业农村部给予恩施州中央财政农业转移支付资金900万元用于蜂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宣恩县、鹤峰县争取省、州畜牧兽医部门项目发展资金和驻村帮扶单位投资较多,仅帮扶单位注入中蜂产业的资金在200万元以上。鹤峰县、建始县、咸丰县、来凤县等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对养蜂贫困户进行奖补,奖补标准为每群100元—300元不等。争取金融支持。
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程,金融扶贫工作组的相关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恩施州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意见》《恩施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实施细则》,推动出台《关于整合财政金融政策推进产业扶贫的意见》,养蜂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养蜂专业合作社均可向银行申请贷款,恩施农村商业银行、兴福村镇银行对接养蜂产业,专门创立“蜂富通”信贷产品支持中蜂产业发展。
我州中蜂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仍处于低端水平。全域中蜂产业链未形成,产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低,九成蜂农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蜂产品龙头企业弱少、品牌打造不力、蜜源植物培植不够和落后的营销方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蜂产业快速发展;缺乏专业机构和队伍。州县两级缺乏专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州、县、乡服务体系中普遍缺乏养蜂专业人才,科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含水量不达标现象屡有发生。
我州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全州中蜂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州中蜂养殖户达到8万户,养殖量达到40万群以上,年产蜂蜜3000吨以上,蜂蜜产值突破6亿元,蜂业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围绕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蜜源植物培植、龙头企业培育、公用品牌创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着力做大做强中蜂产业。
【来源:恩施日报】